WFU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由繪本看兒童神經發展-馬偕兒童神經科陳慧如醫師演講筆記




演講:陳慧如 醫師
整理:陳鋭溢

面對不同年齡發展的兒童,如何藉由繪本幫助孩子成長,父母在共讀方面扮演什麼樣的重要角色?我整理了陳慧如醫師在奇美醫院的演講內容,介紹共讀策略、注意力發展、親子互動、親子共讀方法與技巧介紹。

在問答時間裡,有聽眾提到白天工作,晚上下班時間有限,共讀的時間長短有比較好的建議嗎?陳醫師提到其實一天15分鐘就有效果了!如果2歲之前沒有導入親子共讀,之後很難熟悉這樣的行為!

不同年紀的共讀策略


視覺搜尋和未來注意力有關,視覺搜尋訓練的開始年紀在閱讀能力建立即可,比如在黃鼠狼釣魚的圖片中,可以問魚在哪裡?而3歲之後可以開始訓練抽象概念,像是顏色、大小;空間概念可以4歲開始;複雜概念可以豐富孩子的語彙程度,比如一張黃鼠狼釣魚圖,黃鼠狼釣起兩條「 銀光閃閃 」的魚,強調「 銀光閃閃 」,正是利用繪本增加字彙的複雜度。

2-3歲語彙爆發期,大部分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家長引導不夠,例如家長都在看手機,所以親子共讀很重要,才能進入語彙爆發期。


注意力發展


對小朋友來說,兒童繪本是有圖畫的玩具;對父母來說,可以透過繪本了解孩子的發展能力;而對小兒科醫師來說,繪本是小朋友發展成熟度的聽診器。


親子互動的重要性


家長引導影響小孩很大的部分,3歲以前腦部增加最快速,是發展關鍵期,所以3歲以前給予最大的刺激;家庭環境、親子互動影響語言和智商,嘗試當一個多話的父母,比如說換尿布的時候,跟小孩說:「 尿布濕濕了,換完舒不舒服啊?」嘗試在各個機會給予孩子語言上的刺激。

問答時間陳醫師也提到,就算是外配家庭,也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和小朋友溝通,因為小朋友會學習大人的語調,也是幫助小孩的學習。

除此之外,語言牽涉智能發展、情緒發展和社會行為發展,小孩講不出來,很生氣,可能會以行為表現,所以語言會影響情緒。


親子共讀的方法


親子互動,不只陪玩,親子共讀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親子共讀可以幫助日後小孩情緒行為的發展;親子共讀重點:不是強迫的,應該是快樂的!如果說:「 你要看完這本書才能出去玩!」就會扼殺閱讀的樂趣。目前證據證明:親子關係越好,越少行為問題。

而親子共讀要嘗試唸出來!不是只有讀,要大聲的唸出來,而且孩子對於父母的聲音比較有反應,所以有聲書和點讀筆不如父母親的聲音。

結論:親子共讀兩大重點:快樂的親子關係、唸出來!


共讀也需要技巧


如何共讀?可以利用對話式共讀( Dialogic reading)和文字指引的共讀帶領策略( Print referring strategies )。

  • 對話式共讀:鼓勵孩子參與,鼓勵孩子回饋,不只有講,要反問問題!強調一問一答、不斷鼓勵,而且依據孩子的語言能力調整大人的閱讀方式。因為2歲以前主要命名為主,所以2歲到3歲,可以開始強調對話式共讀。

比如說:「 這是什麼?(狗狗)」
順著孩子的答案再發問:「 狗狗什麼顏色?」他在做什麼....
重複孩子的字詞,讓孩子聽大人的正確發音
給予鼓勵,並順著孩子的興趣閱讀,利用愉悅的方式閱讀,比如搭配遊戲或動作。

有些小朋友會一直翻到最後一頁,這時候家長要訓練,翻到哪一頁講到哪一頁,所以家長必須先做功課,了解整本繪本的內容。

4到5歲的對話式閱讀,可以使用比較開放式的問句,回憶故事內容,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描述故事,強調「 What, Where, Why」,並將故事延伸到生活討論。

  • 文字指引

指著字,一個字一個字念著給孩子聽,比如:找出裡面有「 王 」的字,這樣可以訓練敏銳度,字型能力是日後學習閱讀和寫作的基礎,甚至影響到小三的語言能力。


繪本實例應用


繪本的選擇:強調圖案大且色彩明亮,構圖簡單,內文可以是韻文或簡單故事,提升孩子興趣,故事書可以選擇孩子喜好,並選擇孩子能力的書籍。

韻文書:語言能力還沒出來,選簡單圖案、好玩,讓孩子開口,可能是狀聲詞,沒有意義。像是「 小猴子、吱吱叫,扭一扭、跳一跳,抓一抓、找一找,哈!送你一隻小跳蚤!」就是利用押韻的韻文增加可讀性;另一繪本範例是:「 小噹噹,走起路來格噔格噔,大家跟在她後面走,也格噔格噔格噔。」就是利用狀聲詞,雖然沒有意義,可是可以幫助孩子開口。

又如另外一張繪本圖片,動物園裡的動物說晚安跟著管理員要回家,一隻接著一隻排隊回家,我們可以訓練小朋友開始字詞:說「 晚安 」,開始學習片語。4歲後,可以訓練順序性和先後觀念,像是「 誰在大象前面?」「自管理員算起,大象是第幾位回到家的呢?」。所以一本繪本可以依照不同年齡,給予不同的問題,產生不一樣的刺激。

另外,還有一些事基本句型的書籍,像是:「 我是長頸鹿,我會彎脖子你會嗎?」、「 我是貓,我會把背弓起來,你會嗎?」利用一樣的句型,讓孩子熟悉。

重複句型的書籍,像五味太郎的「誰吃掉了?」:「被誰吃掉了?」、「荷包蛋被誰吃掉了?」「櫻桃被誰吃掉了?」,藉由一樣的句型,不斷反覆訓練。除此之外,如果年齡比較小,也可以用來配對訓練,像一隻乳牛上面有荷包蛋,小朋友就可以嘗試將圖片角落的荷包蛋去配對,讓孩子指出那隻牛牛身上有一樣的荷包蛋?

情緒行為引導書籍:比如說兩隻貓玩了蛋,看著鴨媽媽回來了,他們在考慮要不要說實話,故事的接續有兩種選擇:「 好,我決定了,就算被朋友罵,我也要說出來」,另一種選擇是:「哎,我決定了,害怕被朋友罵,決定保守秘密」。可以和孩子討論,這兩種不同的行為,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結果?


結論


聽完演講再度審視自己平常引導閱讀的行為是否有可以更好的地方,以及我是否有能力根據不同年齡、觀察小孩的行為,並善用繪本的特點,帶給小朋友發展有利的方向?就像陳醫師演講中所說:大聲唸出來、良好的親子互動以及正確的共讀技巧,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很開心聽到這場演講,收穫很多!


更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