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台南延平街事件想想神農街發展





台南延平街事件


台灣的近代開發史始於安平,台南安平延平街,極有可能是自荷治時期以來台灣的第一條街道,延平街兩旁的「 中興街 」和「 效忠街 」亦是源自於荷治時期,但是以延平街的原生聚落、歷史紋理最為豐富。





一九九一年初,研議拓寬延平街的聲音逐漸浮現, 當時政府編列預算欲將兩三公尺寬、曲折的巷道拉直,拓寬為六公尺寬的巷道。當時民進黨的地方人士及成大建築系、都計系多位教授希望能以特區的方式保存,留下這一富有歷史價值的原生聚落;但是地方居民、部分民意代表以「 消防安全、經濟發展 」為由,拒絕保存,市政府以此民意為輿論,堅持拓寬,縱使此事件多次上媒體頭版、且行政院支持並允諾編列預算,一九九五年八月一日,台南市政府還是強行拓寬延平街,拆除了原本古聚落的風貌。

如今,延平街失去原本的風貌,因當時事件而名聲大噪成為觀光地區,但道路因拓寬後,機車汽車停於路邊,反使得街道更加狹小,安平古聚落的風貌,蕩然無存。


神農街的起源與繁榮


台灣於康熙年間納入版圖後,台江內海逐漸淤積,於是建立了「 五條港 」作為大陸泉州、漳州的商船可以直接抵達府城核心地帶的重要河川,而「 神農街」古為南勢港中的「 北勢街 」,沿著南勢港發展出來的古道,當時三郊貿易頻繁的重鎮。


神農街的沒落


後來因為台灣地形陡峭,雨流旺盛,五條港也逐漸淤積,日治時期,都市發展東移,所以台南建立了新運河,五條港改闢為下水道,神農街的商業呈現停滯狀態,因未規劃入都市計畫,得以保存原本樣貌。

一九九三年,因為海安路的拓寬及地下工程的開挖,嚴重破壞原本五條港的舊有河道,但是因為神農街產權複雜,改建不易而得以保留。民間亦成立 「 北勢街歷史環境再造工作小組 」扮演政府和民間溝通的角色,並舉辦活動讓大家更了解北勢街的文化背景與歷史價值。


實地造訪神農街


星期六的神農街,一踏入的確迥異於都市的氛圍,泛黃的燈光少了機車的喧囂,讓人彷彿置身於清末民初的街道,木造房屋看得出經歷滄桑的斑駁,複雜的雕刻造型更反映出當時商業興盛與富裕。神農街的街屋延續清代的樣式,沒有挖地基,房屋並排相連,共用一面牆,難於改建,因此才得以維持大部份樣貌;水仙宮、金華府、藥王廟是神農街重要的信仰中心,在天公生的初八晚上造訪,廟裡更顯熱鬧。


神農街的現代生存


在街道的角落,常常可以看到木製的販賣機,販賣著奶酪或自製的奶茶,我覺得木製的販賣機和街道意象互相融合,沒有突兀的衝突感;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也成功締造了古街道的新商機。但是,星期六晚上走在神農街上,很多商家沒有營業,失去的氣氛的連貫性,也使造訪和購物的慾望降低,我覺得應該要由政府介入輔導,使整條街道完整發展出古色古香的特色;至於正值修繕的店面,不但沙包佔據的狹小街道,修繕的門面也讓遊客一覽無遺,我覺得甚為可惜。


延平街和神農街看歷史保存


當時延平街的保存是希望以「 古聚落 」的形式維持台灣第一街的風貌,延平街裡並沒有著名的古蹟,而是希冀街道特殊的歷史價值得以保存;神農街因為產權等因素躲避了都市開發的範圍,因此成為現代都市中的意外休憩之地。這反映出了政府公關部門的盲目與偏見,不但不能有前瞻性的作為,而且忽視了學者的建議與意見,使得許多歷史在時間中消失。


日本京都的歷史維護


京都制定古蹟、歷史保護法令時都是目標成為全國引領的標竿,在1966年施行《古都保存法》後的次年就制定了《古都保存法施行細則》。自然風景、城市景觀、城市個性、文化精神、歷史氛圍也有多項法律規範,期許台南逐漸健全歷史文化維護政策,成為宜居的台灣城市。








參考資料:

1. 《延平街事件回顧》安平古聚落 歷史豐富 吳昭明
2. 神農街變遷下的歷史與永續發展 新豐高中 王裕勝、林聖斌、劉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