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讀者:陳鋭溢


這本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先是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麽的無知,對於很多事物都是憑直覺思考,進而形成決策;第二部分,由個人的知識假象,蔓延至群體思維時,又會對於國家與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最後一部分,過於審視細節,真的好嗎?對於這些知識的假象,要怎麼時時檢視,作出明智的決定。


融會貫通,才是真知識


我們常有讀書的經驗,不管是讀閒書或讀教科書也好,乍看念完了所有章節,但是書本闔起來,卻無法闡述剛剛熟讀的知識,就是在一般人說明原理的過程中,才能改變了自己對於知識的看法,因為嘗試說明,才明瞭原來不是真正的瞭解。我當總醫師之後,試圖將合適的主題了解後,整理成文章,本來這樣就很對得起自己,但是每個禮拜的科內教學,我從中選擇不同主題,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闡述,不斷地加深印象,而且接受更多學生問題的挑戰。


直覺與慎思


直覺(intuition)和慎思(deliberation)的差異在古希臘雅里斯多德就曾提出,藉由慎思來抗拒根深蒂固的直覺與習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們常會憑靠直覺思考,而忘了探究細節、甚至尊重專業,就像五台機器花五分鐘做五個產品,一百台機器做一百個產品,需要幾分鐘?答案不是一百分鐘,這也是直覺引領思考的表現。就算在講究科學的醫院中也是如此,做完心導管注射了傷腎的顯影劑,對於洗腎病人需不需要作完檢查馬上洗腎?大多數的人會說要,因為想要把顯影劑洗掉,但真的需要嗎?以直覺來思考,就會產生需多盲點。

懂得反思的人,容易運用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而不會反思的人較容易以直覺行事;懂得反思的人喜歡看到細節,特別喜歡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我覺得容易反思者,較能從小錯誤中,預防制度失誤鑄成的大錯。


預防直覺思考的謬誤-借助他人的思考


作者提到,要完成一件偉大的事情,認知與勞力的分工將比單打獨鬥來得有效。獅子在原野上捕獵馬群,單隻獅子絕對追不上靈活的馬群,通常都是四五隻獅子聯合包夾追殺,最後才能補獲獵物,維持生命的必須;偉峻的教堂要完工,需要贊助者、建築師、工程師等一起合作,歷經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才能完成。讀書會的舉行,大家對於同一本書的內容一起討論,才能激盪更多的想法,補足直覺帶來的缺陷與繆思,這正是藉由他人的思考,彌補自我的不足;另外,醫院的不同科別之間,所舉行的聯合討論會,對於同一個病例,同一科別不同醫師、不同科別不同醫師,見解也可能不同,藉由討論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向。這些都是借助他人的思考,預防直覺思考的錯誤,所實行的方法。


直覺造成的誤解


就像反對疫苗注射的人士,利用科學語言進行詭辯,導致不良的後果,像是2014年美國重新崛起的麻疹病例,其實,對科技的反對源自於缺乏理解,所以乍看理性評估證據,但是卻沒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導致再多的資訊也沒用,而狂熱又難以改變的極端態度如何產生?因為人類對於複雜議題習慣因細節繁雜而忽略,所以就依附於熟悉的知識共同體,遂發展成狂妄、無法收拾的地步。


直覺思考,由個人發展至國家社會的群體傷害


個人直覺思考所犯下的錯誤,有沒有可能形成團體力量,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自己的無知,加上同溫層的煽動和支持,往往會助長這一股力量,像是二十世紀中國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德國納粹的非法監禁和集中營,這些都是領袖運用一套說詞,在群眾的直覺思考下,合理化了自我的暴虐行徑,造成歷史上難以抹滅的傷害。

所以現今政府在推行政策的時候,總是舉行一場又一場的說明會,不斷與社會大眾溝通,試圖說明政策的影響,降低直覺思考帶來的誤解,並且軟化反對者的極端立場。



無知無法避免


世界的事情畢竟太過複雜,我們沒有辦法每件事都一一研究細節,這樣會耗費太多的精神和時間,所以我們除了審視自己因為無知造成的錯誤,就思考方式而言,借助眾人的力量,形成命運共同體,也就是說群眾智慧的決策過程,相較於個人無知的決策,更好的結果機會比較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努力於個人聰明才智的g factor,直到大學社團的參與,我才慢慢接觸群體智能貢獻的c factor,所以面對於讀書會、社團領導、臨床討論學習,才能補足無知的盲點,進而找到自己的角色與地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