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孩子真的是野獸嗎?「 聽懂孩子的話 」給了我對於野獸更有邏輯的思考



讀者:陳鋭溢

「 聽懂孩子的話 」這一本書我覺得適合家中有「 學齡前孩子 」的父母閱讀,一邊讀可以一邊對照家中小孩的表現與照顧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本書的好處是沒有很多的理論,而是以許多小朋友發生的狀況為例,提醒讀者可以怎麼做比較好;其實書裡也有空白的學習單,幫助讀者思考自己小孩,也可以釐清自己的觀察度是否敏銳;作者吳維寧是遠嫁以色列的台灣人,就由觀察以色列的教育哲學告訴我們以色列人怎麼做?而最後孩子發展成什麼樣子?很具有參考價值。

虎次巴


封面次標題是「 養出不畏權威、理性對話的 虎刺巴小孩 」,虎次巴這個詞很讓人好奇,原來是以色列文的「 Chutzpah 」,是猶太人特有的個性品牌,意思是勇敢、挑戰權威、大膽,也可以是厚顏無恥、公然冒犯的意思。

這本書的第一部份就是嘗試告訴讀者,不同年紀的小孩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模樣和行為,比如說:

一歲出頭的小孩為什麼會亂丟東西呢?從幼兒的發展來說,那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部分。他們發現自己不只有能力把東西拿起來,還可以丟出去,而且丟出去東西都會掉到地上,不會浮在天空中,剛發現自己可以把東西丟出去的小孩,有什麼理由不一直重複這新技能呢?

其實,我們常會跟小朋友說:「 這不可以喔!」「 這不行喔 」,有時候我都思考我是不是說了太多的「 不可以 」了。作者提到,幼兒的負面行為只是發展過程,不是故意使壞或找麻煩,必須堅定的告訴他,不可以在人多的地方丟東西,因為「 危險 」,相對來說,只要避開危險,其實沒有那麼多的「 不可以 」。

我的女兒開始會走路之後,就很喜歡玩躲貓貓,晚上的時候找不到阿嬤就哇哇大哭(阿嬤是主要的照顧者)。這本書也有提到,她說了寶寶六個月後有「 物體恆存 」的概念,也就是你不見了,但是我知道你還存在,所以在離開或告別時,就表現出不開心。真的是這樣!


開始提出方法,你該如何面對?如何處理?


接下來,這本書開始進入解決各種難題的建議,我覺得這部分給人更加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個四個半月大的女寶寶,很會哭也很會尖叫,作者建議不要一直抱著,要設法放下,讓他玩耍!


「 事實上,小孩吃飽喝足尿布乾淨,就是要玩耍,沒有不愛玩的小孩,只有不知道如何放下的大人。」這句話真是說得鏗鏘有力,作者進一步提出方法,她說正確的做法是大人坐在地上,寶寶放在兩腿間,和他玩玩具,有足夠的安全感後,再慢慢的爬出去。所以其實寶寶沒辦法玩的時候,也是很不高興。

讀起來句句當頭棒喝,有時候我好像也是一位不大敢放手的父親、以成人思維推測寶寶的想法,往往不夠深入孩子們的內心慾望。


克服挫折,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


「 改變世界 」聽起來真是夠狂妄的了,其實長大後的世界也是一樣,因為我們對於恐懼的想像,侵蝕了自己控制世界的能力,到頭來是因為無知而害怕。因此,書中提到要讓孩子盡量在自然中成長,多接觸綠地和泥土,啟發好奇感,感受陽光、樹枝、草地、綠葉和泥巴,我們現在的確接觸太多電子產品與塑膠製品了。

除此之外,教育上如果太注重文字的書寫、筆畫的整齊,將會戕害我們運用文字表達的能力,要讓孩子願意寫、想寫,能夠透過文字表達內心,在大量閱讀書寫之後,錯誤就會慢慢更正,這和蔡依橙校長教導子女寫部落格的立場一樣,只要內心有動機,才能有恆心毅力完成作品,至於錯字,不必如此苛求。


聽懂孩子的話


這是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不聽話」有時候是一種求救,例如賣場的哭鬧,有可能是沒有能力在多樣選項中找出自己要的,或是沒有能力克制自己什麼都不買,因此這些乍看「不聽話」的行為,可能都是一種求救;此外,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老大情節,手足糾紛如何排解?我想這應該也是以兩個小孩以上父母的困擾之一,作者提醒父母:放下排行與年紀,協助手足間的溝通。


後記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而且每個小朋友的個性不同,父母應對的方法也截然不同,我認為這本書舉出很多小朋友會出現的反應,以及作者在幼兒園工作的豐富實例,相信有小朋友的父母讀起來一定會有熟悉的感覺,一方面看看別人怎麼想、怎麼做,一方面也修正自己的方法,讓自己也成為「虎刺巴」父母!


延伸閱讀


由繪本看兒童神經發展-馬偕兒童神經科陳慧如醫師演講摘要


更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