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自體瘻管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嗎?



作者:陳鋭溢

2017年6月,Timmy Lee在 Clinical Journal American Society Nephrology 發表一篇文章「 Reassessing Recommendations for Choice of Vascular access 」,探討對於透析病人的透析管路該如何選擇?是不是一定就是自體瘻管最好呢?面對不同的病人,我們該如何介入選擇適合的透析管路?

過去認為自體瘻管較好的原因


自體動靜脈瘻管( AV fistula )普遍認為 優於人工血管( AV graft )的原因包括使用較久、‚相對較少介入性治療維持瘻管暢通、較低的死亡率、花費較少。但是這些優點都被誇大化了! 因為自體瘻管不一定可以成熟!


自體瘻管無法成熟的證據


2008 The Dialysis Access Consortium Fistula Study 分析877位美國透析病人,6個月內 60 %自體瘻管無法成熟;2016年 The Hemodialysis Fistula Maturation Study 602位病人中,44% 自體瘻管無法成熟。

2017 The 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 分析6119未開始透析的病人,分別使用AVF (37%)、AVG (13%)、CVC (50%) 發現這三組無論將access complications納入或排除,三組的 mortality risk都是相近的,代表mortality risk較高的有可能是有較高的 comorbidity burden所導致。



自體瘻管角色降低的原因


近年研究指出,自體瘻管的cost-effectiveness 隨著年紀越大而逐漸降低。 為什麼自體瘻管在老年人的角色逐漸降低呢? 因為自體瘻管成熟機會較低、病人年紀大、餘命短,等待瘻管成熟的時間較長。

而且「 有功能的自體瘻管 」優於 「 有功能的人工血管 」;「 有功能的人工血管 」優於「 不成熟的自體瘻管和延長使用的中央靜脈導管 」


評估病人


因此,我們必須評估病人的自體瘻管會不會成熟或是否需要先使用中央靜脈導管,等待自體瘻管的成熟。評估條件包括:是否已經使用中央靜脈導管透析,要小心增加菌血症的機會;評估自體瘻管成熟的可能性、 之前vascular access的預後,以及生活品質、餘命長度。


決定策略


由「 Fistula First 」改變成為 「 Patient-centered 」,其實,「 The right access, in the right patient, at the right time, and in the right circumstance 」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