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2017內專口試,準備心得





作者:陳鋭溢

先說結論好了,不同組遇到不同考官,也可能報告不同Case,因此就準備方向而言是很難掌握的,但是口試的過程就像平常晨會一樣,按照主訴開始鑑別診斷,一直到理學檢查、檢驗數據、影像判讀到最初診斷,因此我考完試後的心得就是「 所有的謠言都是假的,實力才是真的 」。



何謂謠言?


今年考生分為上午和下午,上午三梯、下午兩梯,我因為早上太緊張吃不下早餐,但是到現場公佈後才知道自己是第三梯考試,第三梯大概是11:20~12:30,提醒之後的考生早上可以帶些充飢的東西去以防萬一。

每一組是五位考生,考官也有五位,不過主要問問題的大概兩到三位,考場是一個U字型的桌子,考生一邊、考官一邊。當時謠傳如果第一個case 答得不錯,第二個case就幾乎不會被問到,不過我們這一組似乎沒有這樣的現象,我們是從第一個問到第五個,再從第五個問回來,這樣有幾種狀況,位於第一位和第五位同學,答的次數比較少,位於中間的同學來回就會回答到兩次;但是第一位和第五位的同學有可能是該系列問題最後一個回答,所以有時候答案會被前面講得差不多,前輩傳授的秘訣是將前面考生再統整一遍,可以化解答不出來的尷尬。

謠言二是「 報告考生比較不會被問到 」,不過,我們這一組的報告考生還是被問投影片資訊不足的地方,有時候會引起追問,所以沒有把握的資訊要斟酌是否放在投影片上。


和平常晨會有什麼不同


晨會如果不知道會隨便亂猜,尤其是數字方面,不過如果考試詢問到數字部分沒有一個範圍概念,我認為不要貿然回答,比如這次被問到流感快篩的sensitivity是多少、Acute virus B hepatitis, Alcoholic hepatitis GOT, GPT, ALK-P等倍數的變化。


我們的考試內容


一開始進入考場,先放投影片考大家台灣肝炎發展的重要人物,像是宋瑞樓教授、廖運範院士……,之後放幾張黑白照片考大家醫學歷史和照片中的人物,這部分感覺是在熱身。

第一部分由一位考生提出Case,主訴是居住在高雄前鎮區的病人發燒,考官開始詢問發燒的病史、症狀、理學檢查,詢問考生胸部Symmetric expansion 要怎麼摸?是要放在肋骨間,還是放在肋骨上?以及投影片上是否有要補充的理學檢查,我是建議按照從頭到腳,視、聽、扣、觸的順序,邏輯性和完整性都比較好;接下來是影像的判讀,包括胸部X光判斷站著照或躺著照?有沒有什麼發現?檢驗檢查就是考什麼樣的情況下會Leukopenia又thrombocytopenia,生化必須補足的data,你認為抽這些血的意義在哪裡?最後就是總結的診斷了。

第二部分是考官拿出一張照片,照片是病人的關節都是痛風石,首先考官詢問看到這些照片你有什麼鑑別診斷?關節處可以擠出像牙膏般的分泌物,你覺得比較像什麼診斷?再來考官表明他住在腸胃科病房,你猜他為什麼住腸胃科?之後就是肝炎的鑑別診斷、病毒急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炎檢驗檢查結果的不同?酒精性肝炎預後的客觀評量工具,如何幫助病人戒酒?

以上是我們這一組的考試內容。


其他組別的考試內容


1. 播放心音,讓考生判斷是哪一種心雜音。(這堪稱放大絕)

2. 75歲的伯伯左膝和右踝疼痛,痛風再問到Septic arthritis,詢問關節炎的鑑別診斷,類固醇的給法和給藥途徑,痛風和CPPD偏光鏡下的區別、名稱、黃光藍光?感染性關節炎的抗生素針劑幾天?口服幾天?之後有人提到Septic emboli、liver abscess,被問liver abscess的機轉、liver abscess可不可以做ERCP?

3. PJP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在電腦斷層上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結論


問題實在五花八門,你會發現其實很難準備,也很難每個問題都回答得很好,整個考試過程就是讓你展現自己到底有多少實力,因此我還是認為在平常臨床累積實力,才能應付內專口試,不過話說回來,內專口試類似一個篩檢機制,並不是以淘汰為目的。整個口試結束會請考生在考場外等待,如果答得不好,會被留下來參加下一場的口試,等於是再給你一次機會。

以上分享,希望對於未來考生有些幫忙。



延伸閱讀:2017內專口試,準備心得